教师资格证(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仿真试卷五答案
2014-11-13 | 作者: afanda | 来源: 未知 | 共关注:次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潇湘图》是董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充分反映了董源在山水画创作上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2.D【解析】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吴国昊兴人,被称为“画佛之祖”。善画,被称为昊中“八绝”之一,“落墨为蝇”说的是他和孙权之间的故事。
3.D【解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张模仿说,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而席勒主张游戏说,所以本题选D。
4.A【解析】两江师范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建立图画手工科的学校,是南京大学的前身。所以本题选A。
5.A【解析】《秋郊饮马图》是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画的代表作。
6.A【解析】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我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所以本题选A。
7.B【解析】陈洪绶一生从事版画艺术,作品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广泛流传于世,擅长“易圆以方,易整以散”装饰手法。
8.A【解析】略。
9.B【解析】《写生珍禽图》是黄荃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
10.B【解析】马王堆汉墓帛画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其描绘的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11.C【解析】《宣和书谱》说:“楷法令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所以本题选C。
12.C【解析】题干所述诗句是元代画梅名家王冕的《墨梅图》的诗句。这首诗表明了他在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年代里,不甘心受民族压迫、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和自己的抱负。
13.C【解析】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他的画论主要论点有:传神论,强调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14.D【析】重视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5.A育解析】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故选A。
16.A【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7.D【解析】略。
18.B【解析】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情境。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是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
19.A【解析】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20.C【解析】略。
21.A【解析】略。
22.B【解析】“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23.C【解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故本题选C。
24.C【解析】美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讲授与训练;临摹与操练;感受与表现;课题与讨论;欣赏与批评;课内向课外延伸。
25.B【解析】略。
26.A【解析】BCD三项都是新课标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观念。
二、简答题
27.【参考答案】速写与简笔画的联系:两者都是对物体形象的概括性绘画。
两者的区剐:(1)速写是指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绘画的形式,快速概括地将生活中所见到的形象,加上绘画者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的方法。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2)简笔画要把物体简化,有夸张成分;而速写比例必须是对的,还要注意细节。(3)简笔画趋于儿童化,初步培养人们的形感;而速写则有一定的较深的技巧,更在意表现物体的细节与感觉。
28.【参考答案】17世纪前期的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自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的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荷兰画家把现实生活当作艺术创作源泉,其反映生活自深度和广度也大为增加。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深受市民的欢迎,画作也大量进入平常居民自住宅或办公室,油画变成了商品,大量进入市场。这一时期,肖像画、风俗画都得到了长足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各类体裁之间分工达到专门化程度,也出现了不同绘画题材的专业画家。
29.【参考答案】构成美术作品内容的两个基本因素是:(1)客观因素,即美术家在作品所描述的现实生活及其所包含的意义,一般称作题材;(2)主观因素,即美术家对这些生活及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一般称作主题。
30.【参考答案】标志的表现方式很多,一般主要有有以下三种形式:
(1)具象形式:用一个基本的形象表达特定的含义。
(2)意象形式:以某种物象的形态和意义为基本意念,以影射、示意、暗示的方式表现标志的内容和特点。
(3)抽象形式:以点、线、面、体等造型元素设计而成,以完全抽象的几何图形、文字或符号来表现。
三、案例分析题
31.【参考答案】我认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适。
优点:采取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在自觉的状态下主动学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自主学习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本节课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疑惑不能够直接得到解决,不利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且学习效率较低,浪费了较多时间,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新课改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例如案例中的教学内容就不太适合。
32.【参考答案】我认为这节课并不成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这位教师采用播放视频,讲述生平、故事等手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这符合新课改当中的采用多种手法进行教学的要求,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而在这位教师的教学中,一直由教师占据主体地位,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整节课没有体现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并不成功。
四、教学设计题
33.【参考答案】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但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则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前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学案,制作课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辅助资料,包括课文中所涉及的作品信息、画家生平、创作背景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拓展用的一些学习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供学生参考。为学生提供表演活动的服装道具。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展示王式廓的作品《血衣》的素描稿,以及其创作《血衣》的过程和相关素描草图,播放相关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发展阶段
(1)请学生模仿作品《血衣》中几组人物的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
学生通过参与、观看模仿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教师小结:再现性美术作品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它是画家反复思考、提炼、加工而成的智慧结晶,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素描草图,播放相关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美术作品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展示《格尔尼卡》中几组局部的人物形象并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其夸张、变形的手法;比较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与《哀悼基督》的圣母像;比较自由女神像与手持油灯的女人像等,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在作品中的强大的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简单介绍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和画家毕加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作品进一步分析。
教师小结:表现性绘画同样源于生活,它运用更加主观的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相对于再现性绘画具有更加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3)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并将石、木、竹、泥、玉等材料与其相应的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提出问题:结合西汉霍去病基石雕《伏虎》,谈谈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如果将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伏虎》改用泥塑来做,会是什么效果呢?)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因材施艺就是要利用物质材料本身特有的属性,表现宛若天成的独特艺术。因此,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3.展示与讲评阶段
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让学生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4.本课小结
任何美术创造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看出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它们都是因为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灵感和启发而创作出来的。美术创造是一项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内涵。
5.课后拓展
思考: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教学评价建议:
1.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解释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2.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
3.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优惠活动:
自考本科优惠:培训课程(含全部科目)仅需3980元!还赠送一套价值500元的纸质教材!
成人高考优惠:成考大专+自考本科,两者同时报读,学费再减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