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段)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仿真模拟试卷五
2014-11-13 | 作者: afanda | 来源: 未知 | 共关注:次
一、单项选择题
1.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新中国成立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答案】B。解析: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党不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样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有民主党派的监督,可以群策群力。
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同时代的哲学巨人,两者相比( )。
①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同 ②对道德、知识的态度不同
③对政治的价值取向不同 ④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解析: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都重视道德的意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对待道德、知识的态度是相同的。故本题答案为C。
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枢密院、御史台和(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宣政院
D.行省
【答案】A。解析:中书省由元朝设立,与枢密院和御史台并存于中央机构中,为最高的行政机美,行使宰相之职;尚书省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在地方设置的行政机构。
4.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D。解析: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故选D。
5.贯穿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当时的“有利时机”是指(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A。解析: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整个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6.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1894—1961)曾经作为文艺界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年他( )。
A.52岁
B.55岁
C.60岁
D.62岁
【答案】C。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梅兰芳1894年出生,故这一年他应是60岁。
7.“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了世界
B.法律最终带来了罗马疆域的扩大
C.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
D.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订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C。解析:根据“和平”和“持久”可知这段材料意在说明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
8.下列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就中,由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是( )。
A.《齐民要术》
B.《四部医典》
C.《论衡》
D.《天工开物》
【答案】B。解析:《四部医典》是由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
9.面对19世纪末中国的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解析:此题可通过时间进行排序。A项针对的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B项为l9世纪60年代,D项针对的是20世纪20年代。只有C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寻求自救。
10.严重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
①人口膨胀 ②民族矛盾复杂 ③环境恶化 ④宗教纠纷尖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解析:印度社会发展中的阻碍因素包括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矛盾复杂和宗教纠纷尖锐等。
11.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解析:略。
12.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相比较,其共同特征是( )。
A.代表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B.从法律角度证明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C.反对君主专制
D.强调“公民意识”
【答案】C。解析:“反对君主专制”是中国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的共性。
13.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短暂的春天,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②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③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解析:根据题于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战”期间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故应排除④,所以此题应选择A。
14.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潮流出现,其思想背景是( )。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启蒙思想
D.马克思主义
【答案】C。解析:“经世致用”是新思想萌发的思想背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思想背景,而马克思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文化条件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影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选C。
1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美洲金银场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藏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在此,马克思要表达的意思是( )。
A.西方殖民者的残暴
B.殖民地人民的悲惨命运
C.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D.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16.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下列历史信息与之相关的是( )。
A.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唐诗——《草)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元曲——《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A。解析: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离骚》是屈原的一篇抒情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出自此篇。故本题答案为A。
17.19世纪80年代初,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l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l07000人。这主要说明( )。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D.世界各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答案】C。解析:从德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电力工业工人数量的增长速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工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德国工业生产中的比例日益加大。C项为正确答案。
18.清朝时,雍正帝下令禁止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在近代打破这一禁令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黄埔条约》 ③《天津条约》 ④《望厦条约》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解析:略。
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党勇于纠正错误的有( )。
①八七会议 ②遵义会议
③延安整风运动 ④“减租减息”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B。解析: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延安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减租减息”政策与题意不符。
20.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他的学生说:“孩子们……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与这一情景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普奥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普法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解析:1870一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普鲁士迫使法国签订了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郎的条约。根据题干中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可知,与这一情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普法战争。
2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孝”是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正确态度,由此可知对此做出明确规定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故本题选A。
22.“二战”后,“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答案】C。解析:从“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等信息可以看出,题干材料指的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A、B、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故本题答案为C。
23.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人人心
B.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C.革命派不重视对共和思想的宣传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答案】B。解析:1895--1898年间为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改革教育制度,大力发展工商业。故在这一时期“民主”出现的频率较高。
24.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A.是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C。解析: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年土改完成时就已经废除,排除A项;l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已经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排除B项;l953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发展生产力,C项正确;l953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更谈不上完善和发展,排除D项。
25.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实行“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之相适应的历史现象是( )。
A.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
B.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垄断组织的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答案】B。解析:略。
二、简答题
26.试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
【参考答案】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凡属中国抗日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革命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国共两党共同承认和公布的政治纲领;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并有新三民主义作为政治纲领。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的是国共两党党外合作的方式;革命统一战线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双方各自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由国民党掌握。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革命统一战线中充斥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英美帝国主义国家也赞同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但其他各帝国主义国家及其反动势力持敌对和反对的态度。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最终坚持到了抗战的全面胜利;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走向失败。
27.试述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
(1)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难问题而产生的。作为历史教师应恰当地给学生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启发诱导,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以诱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主动理解问题和掌握知识,就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该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历史本质,使其学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分类归纳,纵横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历史事件纵横交错、头绪繁多,同时也是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而灵活地采用分类归纳的教学方法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充分而恰当地运用纵横联系、比较的方法,既要向学生讲清时间先后和发展线索,讲明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又要重视历史活动的社会环境,指出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比较其异同,抓住特点,掌握其规律,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分析史实,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恰当地运用分析史实方法,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民族、外交等问题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进行客观的分析,揭示其运动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5)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类似历史事例,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比较历史事例的习惯,比较历史事例可以按历史知识的具体内容、形式及其特点以及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历史事件的成因,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指出历史的必然联系,综合其发展变化规律。
28.举例说明互联网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网络上汇聚了历史学科的各种知识,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历史信息展示出来,它所构成的是多元的、立体的历史信息网络。通过上网学习,学生从传统的单一平面的课堂进入多元立体的网络“课堂”,从书面形式的历史教科书进入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源网络库,学生能在其中搜索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动态交互式历史信息。例如,在学习美国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浏览美国国会图书馆中的《美国回忆录》资料集。这些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信息能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多重刺激,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情境创设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力、洞察力和理解力,这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无法做到的。
三、材料分析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明)谢肇淛《盂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刺,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参考答案】
(1)宋朝茶叶政府专卖的原因有: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有: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①城市商业布局方面:打破市坊界限;②思想方面: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③文学方面: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平地来说,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2)关于历史人物功过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法、辩证分析法或一分为二法。
(2)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主要是采用价值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①价值分析法,是以历史人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社会进步所起的具体作用来评价其历史功过。通俗地说,也就是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促进社会进步作为评价标准,促进了则肯定,阻碍了则否定。
②辩证分析法,是指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局部影响和全局影响之间的关系。
③阶级分析法,是指对历史人物阶级属性的分析,是站在历史人物的阶级立场来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
3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某位教师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采用动态地图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的航行路线,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分别阐述了四位航海家的航行历程,并让学生参与演示,思考如果自己是其中的一位航海家,会选择哪条航线。
问题:
(1)请简要评价这位教师的做法。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教师该如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参考答案】
(1)这位教师将原本繁杂难记的历史史实通过动态地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贯彻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课程理念,是新课标的具体体现。
(2)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外,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要提高自己教学能力还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注意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材料中,这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动态地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穿插讲述了相关地理知识,这既是对教师专业功底的考查,同时也是学科之间交流的体现。
>>优惠活动:
自考本科优惠:培训课程(含全部科目)仅需3980元!还赠送一套价值500元的纸质教材!
成人高考优惠:成考大专+自考本科,两者同时报读,学费再减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