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段)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仿真模拟试卷六
2014-11-13 | 作者: afanda | 来源: 未知 | 共关注:次
一、单项选择题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材料反映了先秦诸子中( )。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无为”和“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的思想。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答案】B。解析: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针对1976年“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思想的—扬思想解放运动,它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拨乱反正。
3.在下列关于国联与联合国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都曾受到大国操纵
C.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D.总部都设在美国
【答案】B。解析: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A项是错误的。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在成立之初也是由美国操纵的,因此C项也应排除。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但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帝,而联合国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故本题应选B项。
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A。解析:梁启超的话强调中国乃是中国人之中国的含义,可知,辛亥革命使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的这句诗词,是对中国历史上较有影响力的几位帝王特点的概括。下列有关这几位帝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秦始皇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B.汉武帝大兴儒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唐太宗设三省六部,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宋太祖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6.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古代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古代东西方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于( )。
A.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不同
B.东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
C.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
D.东西方社会制度不同
【答案】C。解析:略。
7.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法国采取了激进的斗争方式,对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下列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造成了政局动荡
B.加快了反封建进程
C.传播了启蒙思想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D。解析:本题中,“激进的斗争方式”指的是雅各宾派统治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D项是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带有一定妥协性的产物。因此本题选择D项。
8.“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
B.受“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C.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D.受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要提取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信息:“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二是欧洲经济的“区域割据”。“二战”后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西欧接受马歇尔计划,受美国控制,东欧与苏联成立经互会,两者形成对峙局面,即“区域割据”。因此,只有B项符合要求。
9.以下战役,从战略意义上讲,作用相同的是( )。
①萨拉托加大捷②斯大林格勒战役③莫斯科战役
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⑤诺曼底登陆战役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B。解析: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扭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它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英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军队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l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莫斯科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4年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萨拉托加大捷、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都是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10.文字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文字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A.涿鹿之战
B.殷墟甲骨
C.《论语》
D.《荷马史诗》
【答案】B。解析:殷墟甲骨属于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直接史料。
11.康熙帝到东海巡视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该诗评析的是古代中国( )。
A.修筑长城
B.治理黄河
C.开大运河
D.兴建故宫
【答案】A。解析:根据“东海”“万里…‘调发”“用尽生民力”可知该诗评析的是古代中国修筑长城。由诗句可以看出,康熙帝反对修筑长城。
12.中共十三大明确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四个坚持”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答案】A。解析: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故选A。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尤里卡计划”,日本采取“科学技术立国”战略。这些计划的出现主要说明了( )。
A.各国加强对高科技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B.科技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
C.各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D.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答案】A。解析:20世纪80年代,为了夺取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世界许多国家研究和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兴国强军的战略重点和关键措施。由此可知,这些计划说明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
14.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指的是(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
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
【答案】C。解析:略。
15.“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与梁启超所述事实相关的条约中,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侵略突出特点的是( )。
A.允许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
B.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C。解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特点是以资本输出为主。题干所述条约为《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1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君主应独揽大权,实现专制统治
B.君权与相权应当相互制衡
C.中央应当将权力适当下放地方
D.君主应发挥宰相等大臣的集体智慧
【答案】D。解析: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他令臣下广开言路,求贤访哲。根据“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可知材料反映唐太宗主张君主应发挥宰相等大臣的集体智慧。
17.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的是(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C。解析: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18.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
A.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复杂格局
C.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D.动荡局势的加剧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示“三个重新”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要重建新的价值观、体制、国际机构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这反映了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下,必须和谐共处,共同面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故本题答案为C。
19.1953—1957年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
A.农业
B.交通运输业
C.重工业
D.农业、商业
【答案】C。解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均昌机器厂造的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出现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的大力支持
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D.近代工业体系初具规模
【答案】C。解析:略。
21.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上述言论说明宋明理学影响中国文化( )。
A.礼治秩序的重建
B.“内圣”经世路线的高扬
C.理想人格的建树
D.传统宗法观念的渗透
【答案】C。解析: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材料中张栽和顾炎武的话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说明了宋明理学影响中国文化理想人格的建树。
22.隋朝“三教合一”的主张,不包括( )。
A.儒学
B.道教
C.佛教
D.法学
【答案】D。解析: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3.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相比,不同点是( )。
A.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物
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C.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D.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
【答案】C。解析: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区域集团,一体化的水平最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跨区域的国际经济组织,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
2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
B.革命中都处死了国王
C.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D.都推翻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
【答案】C。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25.“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维新派主张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用于改造中国近代社会,该思想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答案】D。解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上层,他们极力接近封建社会上层人物,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简答题
26.简述美国独立战争的局限性。
【参考答寒】
美国独立战争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的全部任务。它虽然摧毁了英国在北美扶植的大地主经济,但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租佃制和大土地所有制。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西部新获得的领土也没有用民主的方式解决,南方奴隶制仍然存在,政治上也未能实现普选权。
27.简述课程计划编制所需遵循的原则。
【参考答案】
课程计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既要体现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保证各类学科之间的协调平衡。
(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这些基本关系包括:基础课与提高课,分科课与综合课。理论知识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
(3)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28.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包括:(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
29.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到l9世纪,他们以其强大的帝国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了全球……这种西方的霸权在19世纪时不仅欧洲人而且非欧洲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在人们看来,西方的优势地位几乎是天经地义,是由上帝安排的。 ——《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完全是一个封建国家,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君主专制。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东来,它们既是“强盗”,也是“先生”,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科学技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西方的优势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是如何向西方“先生”学习的?
【参考答案】
(1)经济:19世纪最显著的是西欧与北美因工业革命促成的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
政治:民族主义兴起,使多数欧洲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现代国家,并开始建立与保存本国的历史与文化。在欧洲还诞生了马克思主义。
军事:这些工业国家透过强大的生产力与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数地区,并以倾销的方式破坏许多古文明国度,如中国、印度、土耳其既有的社会与经济体系。
科技文化: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皆逐渐成形,并影响到社会科学(包含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的诞生或重塑。在艺术上,l8世纪流行的新古典主义艺术逐渐被浪漫主义替代。
(2)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①器物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分为两次尝试,这段时期中国人主要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与军事技术以期富国强兵,但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1843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从l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②制度阶段: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主张。1898年的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l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l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③思想阶段: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以及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它宣传民主与科学,后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的教学方法设计:
问题:
(1)从图示中你能读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2)上述材料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
①沙皇政府1861年进行农奴制改革,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沙皇制度,工人受到剥削,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开始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国内外的社会矛盾尖锐。包括沙皇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俄国与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等。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暴露出了俄国的腐败和落后。
(2)材料采用的是历史图示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图形、图像或表格为主要形式,揭示历史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用形象化的图形、图像或表格的形式讲授历史基本概念,揭示历史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其实质是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统化。
3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某位教师,在讲授“日本的崛起”时,首先出示了日本动漫产业的相关图片,接下来通过播放纪录片的形式,介绍了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结束了。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2)你认为上述材料中的教师应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
(1)不得当。“日本的崛起”是“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关于日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日本崛起的原因及主要情况,展示动漫图片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视频是为了让学生对日本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二者同时出现在一堂课里,重复多余,且占用课堂时间。除此之外,纪录片并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纪录片可以起到激趣导入的作用,但不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所以以播放纪录片的形式介绍学习内容和在播放纪录片的过程中结束课堂活动都是不合理的。
(2)①丰富教学形式,导入新课后,在内容讲解上不能单纯依靠纪录片播放,而应该采取纪录片播放和教师板书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而系统的掌握。
②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发扬优势、弥补不足。
③对课堂内容进行简短、扼要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把握。
四、教学设计题
32.试写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的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时间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四、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等都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融的历史知识,谈谈什么是历史(历史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提示关键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师生共同归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强调重点词语:人类、过去)
师问: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讲授新课:
(一)人类的诞生
1.关于人类的起源
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能为大家讲述一下吗?学生积极踊跃地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
师问: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2.劳动创造人
师讲述: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科学考证证明:人类是类人猿经过漫的岁月通过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
师问: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呢?
生读课文回答:元谋人。
(二)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师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l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师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师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得既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一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户。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师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放映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学生: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师生归纳: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师问:北京人虽然保留着猿的特征,但我们已经称之为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提示:指出人和猿/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生答: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了。
2.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
(1)生产工具
师问:北京人使用哪些生产工具呢?
生读课文后回答:石器、木棒、天然火。
师投放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和天然石块,让学生加以区别以加深印象、理解。
师问:北京人又是怎样制造石器和木棒的呢?并请同学们分析:北京人制造的工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用石块敲打而成;把树枝砍成木棒。
特点:简单、原始、粗糙。
师强调指出:打制石器;并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卡。
(2)天然火
教师首先解释何为“天然火”: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种。
师问:请同学们想象,天然火生成的方式或来源有哪些?(结合文中动脑筋: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生思考讨论后自由回答。
师问: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师放映“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的幻灯片,归纳指出: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放映“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人生活时期的动物”图片,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问题分解: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食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学生想象讨论,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归纳: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过着群居生活。
师问: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正是在险恶的环境里,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不断进化、进步。那么,十几万年之后的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四)山顶洞人
出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如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优惠活动:
自考本科优惠:培训课程(含全部科目)仅需3980元!还赠送一套价值500元的纸质教材!
成人高考优惠:成考大专+自考本科,两者同时报读,学费再减1000元!